请输入关键字
top
EN
提交
英国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公众教育和数字产品设计

  7月25日下午14点,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二楼会议室,由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长影旧址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长春市规划展览馆、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长春市方志馆等多家博物馆单位协办的长春文博讲坛,特邀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考古中心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文化遗产学博士刘甲讲座“英国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公众教育和数字产品设计”。讲座由伪满皇宫博物院赵继敏副院长主持,吉林市博物馆、长春市方志馆、长春金融博物馆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历史爱好者和伪满皇宫博物院职工一百多人参加了讲座

  刘甲博士从历史遗迹、遗址型博物馆均承担着“宣教”这一基本功能开讲。他首先列举了2013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中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黄牌警告的事件。这几个景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后,却片面注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自己应当承担的宣教义务,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督促三家单位必须就“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整改。可以说,无论是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担着教育功能。

  讲座中,刘甲博士以“鸦片战争博物馆”和“伦敦博物馆”为具体案例,分析了内容研究和内容设计在博物馆展陈中的运用。尤其是在文物少、文物展示性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交互设计与数字产品,实现最好的展陈效果。

  刘甲博士认为,现代“博物馆——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以“展示+教育”为手段,以实现“文化认同”为结果。其中,“展示+教育”包含了:(自上而下的)基于文化遗产本体的教育;基于所有者价值导向的教育;(自下而上的)基于公众需求的教育。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如图书、电影等),展览是最强有力和最具特点的方式,想要运用好“展示+教育”的手段,核心在于研究公众需求,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博物馆展览普遍缺失的东西。

  就展览而言,公众期望其实是可以引导的。所谓文化认同,是说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再现场所,通过保存个人记忆、文化记忆与社会记忆,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根据公众认同的心理特征需求,创造有利于公众认同的场境。从方法论而言,现代博物馆强调“建构主义”,即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习者通过导览和参与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体验 。

  具体来说,需要考虑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考虑公众的信息使用习惯,考虑信息质量数量对公众体验的影响,考虑公众信息重构对展陈预期目标的影响。人们喜欢听到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适当利用“对比”是非常好的方法。成年人也喜欢看卡通,成年人也喜欢操作。展览内容设计,需要对公众可能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如电影预告片一样的背景介绍很受欢迎,人们喜欢非正式的语言风格,但不可庸俗。展厅是个很差的阅读环境,游客不会按顺序阅读,或者干脆不读,字数越多,读者越少,成年人看了文字后会转述给孩子听,尽量不要使用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