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EN
提交
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博物馆探索

  5月27日上午九点,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二楼会议室,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主办,长影旧址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长春市规划展览馆、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单位协办的长春文博讲坛,邀请到国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馆建设调研组组长、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杨晓飞讲座“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博物馆探索”。讲座由伪满皇宫博物院赵继敏副院长主持,伪满皇宫博物院全院职工参加了讲座。

  智慧博物馆调研组组长杨晓飞从五个方面对智慧博物馆进行了解读。

  第一,介绍了智慧博物馆的相关背景。从博物馆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来看,多年前的博物馆发展,强调的是“物和人”的关系,也就是把博物馆的展览做好,让各种观众进来参观。近年来,数字博物馆开始探索和实践,把文物进行数字化的提炼,在展厅或者在网站上可以向观众做更好的二元信息传递,观众来到展厅能看到的,同样在网站上也能看到文物的图文信息。现在,强调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提出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也就是说物、人和数据相对互动,并不是强调把文物只推给人,而人反过来可能对文物和藏品有一个反馈作用。智慧博物馆的内涵,从狭义的方面讲,基于博物馆智慧化系统,以博物馆的业务核心为主导;广义上来讲,智慧博物馆是搭建完整的博物馆群的智能生态系统。

   第二,介绍了“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它包含四个主要任务,1、信息资源开放共享,2、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的积极性,3、激发创新能力,博物馆不要埋头苦干,一定要跟企业或社会其他第三方组织,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社会投资机构一起合作,4、完善业态发展支撑体系,通过全产业合作,促进文博事业发展。目前,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的“互联网+示范项目”共658个。这600多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500多亿,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占绝大部分。

  第三,是关于智慧博物馆的顶层设计。从2012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开始进行智慧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当时提出了四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知识化的能力,博物馆应该有一套文物信息完整规范清晰合理的体系,能有高效支撑体系计算的存储访问和全面共享的知识库系统。其次,在善解人意方面,我们如何尽量能了解观众有什么需求、兴趣?然后,在表达能力方面,博物馆从线上到线下的展示,我们怎么对观众进行宣传、怎么向他们传递知识,如何针对不同对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性别、民族的观众提供服务。最后,是如何实现协同能力,智慧博物馆就像一个有超强感知能力、精明干练的人,在文物保护、社会服务方面,都应该能像人一样,能学习很多东西,同样具有能交给观众知识的能力。

  第四,关于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问题。2014年,智慧博物馆建设计划正式启动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专门强调了“一把手工程”,因为智慧博物馆涉及到跨领域、部门、学科,必须得一把手重视这个事情,体系创新才能得到有利的组织保障。有关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模式,不一定要把旧的系统废掉,能用的尽量用可以做改造和升级,跟现在新的系统进行整合,这样的话能降低很多投入成本,实现博物馆快速建设,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另外,尽量挖掘博物馆自己文化遗产特色资源,要提供完整的线上和线下服务。国家资金在前期只能做引导,最终还是要靠产业合作、社会参与投资,才能一步步往前推进解决博物馆的持续发展问题。

  第五,国内多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熟经验。如广东省博物馆,在智能导览、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门户网站建设、观众分析数据、业务协同等方面,做得比较好。金沙遗址博物馆,则在探索如何通过智慧博物馆建设,实现人、财、物、事“四位一体”的问题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苏州博物馆的特点是软件系统搭建的比较全,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基本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甘肃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则有上千件文物实现了三维数据转化,并建设了专门的3D展厅进行展示。

  杨晓飞指出,国家文物局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从整个行业大背景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文博单位能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整合在一起,多做一些事情,互通资源、共享成果、百花齐放。建立一个包容与开放的智慧博物馆生态系统,推动我国博物馆领域从理念至行动的一场变革。

  最后,王志强院长做了总结讲话:杨晓飞的报告让大家有机会全面的了解中国博物馆,特别是智慧博物馆整体建设的趋势、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不是光向试点看齐就够了,而是要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这需要大家对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有一个理解,智慧博物馆建设里面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上而是在人,在于我们怎么理解互联网时代、智慧的时代?对于我们各个部门,包括个人,我们要深入思考怎样去适应这样的一个挑战,大家要主动去迎接这样一个智慧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我们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一定也要走到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