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EN
提交
打开“新满洲”——宣传、事实、怀旧与审美

    主题:打开“新满洲”——宣传、事实、怀旧与审美

    主讲嘉宾:刘晓丽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伪满皇宫博物院

    协办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外国语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市博物馆联盟单位

    讲座时间:2018年8月20日下午14点00分

    讲座地点:伪满皇宫博物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

    嘉宾简介:

  刘晓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伪满洲国文学、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在“伪满洲国文学”和“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曾历任美国杜克大学、萨福克大学、日本首都大学客座教授。


刘晓丽 教授

  先后主持承担“伪满洲国时期文学研究”、“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杂志研究”、“东北文学史”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撰出版《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伪满洲国文学与文学杂志》《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34卷本)》等学术著作,发表《殖民统治与国民意识的建构——对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的一种考察》《伪满洲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补正》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讲坛回顾:


赵继敏 副院长

  8月20日下午14点,伪满皇宫博物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主办的长春文博讲坛,特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丽老师讲述“‘新满洲’修辞之恶”学术专题。讲座由伪满皇宫博物院赵继敏副院长主持,伪满皇宫博物院职工及文史领域相关学者、社会各界历史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刘晓丽 教授

  刘晓丽教授认为,伪满洲国虽被日本军政操控把持,但又与台湾、朝韩半岛等日本直属殖民地施行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伪满洲傀儡国一经组建,日本方面和溥仪及郑孝胥等遗老们各怀政治目的筹划构建所谓的“新国家”的意识形态,炮制出了“新满洲—新国家” “新满洲—新国民”“新满洲—新发展”“新满洲—新建设”“新满洲—新生活”等一整套宣传话语,并为此制订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划。而所谓“新满洲叙事”,就是指随着伪满洲傀儡国一起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神话,以“满洲国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为核心内容散见于各种关于“满洲国”的叙事之中。具体而言:一种是伪满洲国时期的意识形态建构与宣传,一种是怀旧式的民间追述,还有一种是知识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和“艺术描述”。直至今天,这种意识形态修辞仍若隐若现,以怀旧的、审美的等变式隐现于日常闲谈、文学创作、历史研究中。


  通过对伪满洲国时期政治宣传、文学作品的考察,刘晓丽教授指出,伪满洲国时期的所谓“新满洲叙事”有两个面相,一显一隐:显的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隐的是对这种宣传的解构。一面是把“文明”和“现代”带给原始、荒野的“新满洲叙事”,一面是殖民地人民无以名状的苦难。即便在伪满洲国建起了高楼大厦、工厂矿山和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但生活在伪满洲国的普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所谓现代文明,有的是多种多样或隐或显的揭露和控诉。



  对于那些关于伪满洲国“工业发展、经济繁荣、建筑坚固”等等描述,刘晓丽教授认为,历史是由人构成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历史。把伪满洲国孤立化、对象化,仅仅用抽象的数字和建筑抑或其他艺术作品来描述这一段历史是不够的。洗净周边环境的抽象描述,貌似中立的“事实”,实际上却是截断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从外部给出社会生活的标准,让苦难的历史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故事。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到来,伪满洲国时期大部分中国普通民众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生命得不到保障,精神也随之溃败。



  在讲座的尾声,刘晓丽教授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热情互动。部分听众就伪满洲国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请教了刘晓丽教授,刘晓丽教授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长春文博讲坛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主办,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外国语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市博物馆联盟单位等多家高校、博物馆单位协办。讲座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电话:(0431)82888678






文:科研中心

编辑、排版、图摄:数字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