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EN
提交
中国的古文字

 主题:中国的古文字

    主讲嘉宾:吴振武   吉林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伪满皇宫博物院

    协办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外国语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市博物馆联盟单位

    讲座时间:2018年6月6日 上午9点30分

    讲座地点: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嘉宾简介:

  吴振武,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讲师,1987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考古学博士生导师。1993年,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5年,任吉林大学校长助理。2008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现担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客座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等职务。


吴振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古文字学,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教育部批准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首届“长春十大杰出青年”。先后编写出版《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讲坛回顾:


  讲座由伪满皇宫博物院赵继敏副院长主持,来自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学生,文史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历史爱好者及伪满皇宫博物院职工共两百多人参加了讲座,此外,还有4万多人通过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微信、微博直播平台观看了本次讲座。


    赵继敏  副院长

  吴振武教授首先简略介绍了中国文字书写形式从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历史。接着,对“文字”与“古文字”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吴振武教授提出,文字的功能是记录语言,需要有明确的意义,判断出土资料是否是文字起源的关键,在于判断该资料所记录的是不是语言。因此。早期原始文明留下来的图画、符号,不能轻易定义为文字。



 吴振武  教授



  据吴振武教授介绍,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是由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当时的中药“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具刻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因此笔画以横直斜线为主,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甲骨文形成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最早是商朝贵族用来占卜和记事的。后来人们在铜器上刻上文字,形成了金文,即通常我们说是钟鼎文,再后来到了战国早期,人们开始在竹简上写字,形成了册。古文字有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大篆是秦统一六国前所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改用小篆。到汉代出现隶书之后,就属于今文字了。


  讲座中,吴振武教授对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石鼓文等中国古文字的文字形式、特点、识别、释读方法一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现场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关于甲骨文字、商周青铜铭文、秦汉简帛文字的珍贵资料图片,为我们形象的呈现了各种形式古文字的风貌。


  在讲座的尾声,吴振武教授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热情互动。部分听众围绕“古代竹简如何保存”“中国古文字研究与西夏文研究的比较”“中国古文字研究现状”等问题请教吴振武教授,吴振武教授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长春文博讲坛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主办,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外国语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市博物馆联盟单位等多家高校、博物馆单位协办。讲座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电话:(0431)82888678



文字:科研中心

编辑、排版、图摄:数字信息中心